【中國環保在線 訪談】近日,全國泵產品節能中心主任、中國通用機械泵業協會副理事長及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牟介剛,接受中國環保在線專訪,揭秘業內泵業平臺——中國泵園的前世今生。牟教授從本科攻讀水利機械專業,到如今任職浙江工業大學工業泵研究所,已有30多年的水泵從業經驗;從“中國泵業聯合”,到“中國泵園”,“從未離開過行業”,一直關注該行業的發展。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牟介剛
牟教授與中國環保在線記者合影
“中國泵園”正在全國泵行業里風生水起。
8月4日,“中國泵園集體參觀考察活動”在美麗的杭州圓滿落下帷幕,將這個發起在杭州,又活動在杭州的業內泵業群體,帶入更多公眾的視線里,中國泵園聲名大噪。
中國泵園是由浙江工業大學牟介剛教授組織的微信群,也是國內泵業企業家交流洽談的重要平臺。從2014年4月創立至今,已有180多位成員,下設浙江分園和山東分園,均以微信群的形式活躍在泵行業內。
近日,中國環保在線記者走訪中國泵園的發起人——全國泵產品節能中心主任、中國通用機械泵業協會副理事長及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牟介剛,揭秘“中國泵園”,為廣大業內人士帶來泵行業真實、的預測。
“一介教書匠” 打造業內泵業平臺
百聞不如一見。
走進牟教授位于浙江工業大學的工業泵研究所,其偌大的教學樓層,展示了一長串的泵產品,幾乎囊括了目前主要的通用機械,有傳統耐用型的泵體,也有時下一些工程的中流砥柱,還有著眼未來泵業的明日之星。
提到“中國泵園”,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在泵行業卻是個響當當的“組織”。而事實上,在中國泵園組建初期,也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靜默,“怎么組建,吸收誰,做什么……”這些問題每天都盤旋在牟教授的腦海里。
經過深思熟慮,“中國泵園”基本奠定,牟教授也有了一個完整的規劃:中國泵園成員,應該是大多數泵行業的骨干企業,但也不能占據100%的份額……
牟教授的規劃在現實生活里得到實現,中國泵園的成員涵蓋了整個產業鏈。據牟教授介紹,目前,中國泵園內有70%為泵企業;剩下的30%為和各省級的檢測中心代表,高校的研究所專家,泵的供應商,配套產品密封行業企業,鑄造零件、鑄造行業的骨干企業,用戶代表等。
中國泵行業是一個大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泵需求高達2230億元人民幣,全國泵企業有約1500家左右。與此同時,國家在泵行業上的投入也占據了頗高比重,我國泵行業擁有著廣闊的市場藍海。然而,縱觀整個泵領域,可供業內交流的平臺卻少之又少。為此,牟教授萌發組建“中國泵園”想法,通過自己在泵行業內數十年的積累和當時微信的優勢和熱火,成立了“中國泵園”微信群聊組。
牟教授戲稱自己是“一介教書匠”,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一介教書匠”卻為整個泵行業創造出活躍度的業內泵業平臺。
“創建之初,只是想為行業做點事,給行業提供一個交流平臺,”牟教授告訴中國環保在線記者:“沒想到成立之后,大家的積極性非常高。”據牟教授透露,目前,中國泵園成員范圍涵蓋全國幾乎所有的泵業企業管理層代表,南面有海南海口的,北邊有哈爾濱,武漢同方高科、大連耐酸泵公司,上海凱泉,以及泵行業的三大上市公司:浙江利歐、南方泵業、新界泵業等均加入了中國泵園。
中國泵園通過開展跨行業跨學科跨專業交叉流動等一系列“協同創新”活動,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與服務。據牟教授介紹,中國泵園每天下午2點開始,都會開展一些技術講座、信息交流、技術專業知識學習;而牟教授本人每周也會發布近10天與泵有關的內容在群里,增進大家對行業了解。
從“中國泵業聯合”到“中國泵園”
30多年專注水泵,只為行業更好發展
事實上,早在中國泵園成立之前,牟教授便在泵行業的小范圍內組建了一個小團體——中國泵業聯合會;“中國泵業聯合會是小范圍的朋友群體,而中國泵園則是全行業交流平臺。”牟教授如是說道。
1985年,牟教授從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水力機械專業畢業,分配至沈陽水泵研究所,時任總工程師、副所長;2004年,浙江工業大學人才引進,牟教授從沈陽水泵研究所調至浙江工業大學,并成立了浙江工業大學工業泵研究所,繼續專注于泵研究。
牟教授是全國泵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泵產品節能中心主任、中國通用機械泵業協會副理事長,在業內聲望,做泵的無不敬重牟教授。從沈陽水泵研究所調走之后,出于對行業發展的關注和好友間的催促,牟教授在泵行業小范圍內組建了“中國泵業聯合會”,之后的每一年,牟教授都會組織一次中國泵業聯合會見面會,共同交流行業變化,促進行業更好發展。
一定意義上而言,中國泵業聯合是中國泵園的前身,用牟教授所做的比喻就是:“中國泵園的成員間是朋友,中國泵業聯合會的會員間則是閨蜜。”
從本科攻讀水利機械專業,到如今任職浙江工業大學工業泵研究所,牟教授已有30多年的水泵從業經驗;從“中國泵業聯合”,到“中國泵園”,牟教授“從未離開過行業”,也一直關注著行業的發展。
浙江工業大學的工業泵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