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手機回收歷經艱難 國內巨大市場有待深挖掘
大部分回收手機經過分類處理、翻新后流入二手市場,重新出售;不能直接使用的手機,則經過簡單拆解處理,將部分零部件再利用,其他則當垃圾丟棄;完全無法使用的直接作為垃圾焚燒處理。
手機更新速度如此之快,那么大家換下來的舊手機究竟去哪兒了呢?調查顯示,高達61.3%的受訪者對舊手機的處置方式是“閑置在家”,其次還有19.4%的受訪者“把舊手機轉贈給家人或朋友使用”。而選擇“經二手市場出售”和“送往回收站回收”的受訪者只有9%和不足1%,選擇“直接當垃圾扔了”的網友也僅占4%。
專家指出,一部廢舊手機里對環境可能有害的物質至少有20種,如處置不當或隨意拋棄將會嚴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對人類的身體健康構成巨大威脅。一塊廢舊手機電池就能污染6萬升水,而6萬升水可以滿足一個人一生的飲用。
廢棄手機對環境的潛在威脅,引起了人們的擔憂。不過,若是處理得當,廢棄手機也是座巨大的“金山”。據了解,手機內件里包含多種有價值的材料,包括0.01%的黃金、20%-25%的銅,以及40%-50%的可再生塑料。廢棄手機經回收后,將在工廠得到拆解,其中,一般零部件會被粉碎,而主板則用于提煉金、銀、鉑、鈀等稀貴金屬。
“全國每年廢棄的手機近4億部,而真正通過環保回收的還不足1%,這不僅意味著浪費,也給不良二手手機回收和違規處理留下了空間。”魅族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一般而言,手機至少具備二到三年的使用周期。但實際上多數用戶的換機頻率都在12至16個月的時間,意味著很多淘汰的手機,還有非常長的工作周期沒有被利用。
目前已有部分手機廠商啟動舊手機回收服務,不過與巨量的閑置手機比起來,回收數量還遠遠不夠。業內人士指出,由于消費者對于回收價格期待較高,加之回收鏈條不夠通暢等因素,廢舊手機回收面臨不小困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2014年,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向社會公開征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調整重點(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將手機作為重點項目列入其中,這也為鼓勵正規企業開展手機回收打開了大門。
從環保的角度講,不僅環境污染治理舊手機不能成為漏網之魚,應該從資金上投入,幫助企業解決資金上的不足,不能因為手機小而忽視了它對資源的污染。同時更應該加大政策宣傳,提高用戶對舊手機污染的認識,并對用戶所擔心的信息泄露方面出臺政策加以保護,讓廣大的舊手機用戶積極地放心地支持舊手機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