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技術雙重突圍 秸稈處理老大難或迎刃而解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秸稈資源總量約6.8億噸,可獲得量約5億噸。據農業部《農業生物質能發展規劃》,預計到今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將達9億噸。如此大量的秸稈,在處理方面卻面臨著不少的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一是目前農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意干與秸稈加工相關的活;二是農機化水平提高,飼養大型牲畜少了,秸稈作為草料的用途基本終結了,農民生活用電、用氣、用煤占主導,秸稈作為生活燃料的用途也基本終結了;三是秸稈還田成本高,每畝成本增加100元左右,農民缺乏主動性;四是農業秸稈具有區域性,人工費用激增的今天,導致收集成本高于運費等;五是管理工作只堵塞不開流,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六是農民缺少必要的技術手段,導致秸稈棄之可惜,留之難用。
日前,東南大學教授、教育部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重點實驗室主任肖睿表示,以生物質快速熱解新技術來制造液體燃料和化學品,生物油產率高可達75%;生物油體積不到生物質的1/5,節省85%以上運輸成本等,有望突破當前秸稈焚燒和利用的困境。
“生物質快速熱解制備液體燃料和化學品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肖睿說,該技術可用小型的快速熱解裝置,將秸稈等生物質就地轉化為生物油,是實現生物質分散收集、集中處理較理想的處理模式。生物油產率高達75%,含有相同能量的生物油體積不到生物質體積的1/5;生物油可方便運輸到煉制廠,進行集中化煉制。
也有專家指出,秸稈處理問題,除了在技術上加以推廣之外,農作物秸稈禁燒工作也亟待從嚴格管控的行政管理思路轉向綜合利用、變廢為寶的思路。應當積極做好政策引導,為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明確方向、目標和任務;盡快形成技術研發與推廣的支持機制;積極推動農作物秸稈利用產業化。
相關閱讀:安徽技術創新讓秸稈變廢為寶
2015年上半年,安徽省午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1.7%,創歷史好水平。新型科學技術從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建筑材料化和工業原料化等方面,助力小小秸稈變身大寶貝。
“我們采用自主創新的三級分離技術,實現了以清潔的方式對秸稈中的三大部分——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進行有效地分離,并產生出清潔能源、大宗通用的工業原料和有機液肥。”安徽格義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生產副廠長梅虎梅虎介紹到,“半纖維素通過物理的方式水解后,經厭氧產生沼氣并發電;纖維素產品可以作為造紙和紡織工業的原料;木質素產品,用于部分代替石油基化原料——苯酚以及甲醛捕捉劑,用于膠粘劑、建筑木板、集裝箱木板等,減少生產成本并使得產品更加環保。”
從田間到車間,經歷運輸、打捆、水處理、蒸發、洗選、噴霧干燥等流程,小小的秸稈變廢為寶,在各個環節中發揮自己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