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3鋼板硬度受熱處理狀態影響顯著,通過不同工藝可實現硬度調控,其典型硬度范圍及影響因素如下:
一、硬度范圍與熱處理關聯
退火狀態:硬度約為250HB(布氏硬度),此時材料處于柔軟結構,便于后續加工。
淬火后硬度:通常可達HRC 24~26(洛氏硬度),若進一步淬火并回火,硬度可提升至HRC 30~40,具體數值取決于回火溫度與工藝參數。
調質處理(淬火+回火):硬度范圍與回火溫度成反比。例如,QT650條件(回火溫度650~700℃)下硬度較低,而QT900條件(回火溫度520~580℃)下硬度更高。
二、影響硬度的關鍵因素
化學成分:碳含量≤0.05%、鉻含量12%~14%、鎳含量3.5%~4.5%、鉬含量0.3%~0.7%,這些元素通過固溶強化和第二相析出強化作用影響硬度。
熱處理工藝:淬火溫度(950~1050℃)、冷卻介質(空氣/油/水)、回火溫度(500~700℃)的組合決定了最終硬度。例如,高溫淬火+低溫回火可獲得高硬度,而高溫回火則降低硬度以提升韌性。
三、硬度與力學性能的平衡
高硬度區間(HRC 30~40):抗拉強度可達900~1100MPa,屈服強度≥800MPa,但延伸率≤12%,適用于承受高磨損的部件。
中等硬度區間(HRC 24~26):抗拉強度650~830MPa,屈服強度≥520MPa,延伸率≥15%,兼具強度與韌性,適用于復雜工況零件。
1.4313鋼板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