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器稱重傳感器 法制計量組織 (OIML) 第 60 號建議 2000 年版之前,主要有兩種方法,其一是端點連線法,即以零點和滿載間所連接的直線作為標準擬合線,此方法直觀、簡便,但定義出的非線性誤差較大。其二是小二乘法求出的直線作為標準擬合線,定義出的非線性誤差較小,故比較合理。一個量程為 24.5t 的 C2P1型稱重傳感器,方法定義的非線性誤差為 0.05%,而用第二種方法定義的非線性誤差只有 0.033%,減少了三分之一。線性補償結果告訴我們,只有標準模擬合直線選取的科學合理,才能充分體現線性補償特性。
衡器稱重傳感器
電阻應變計敏感柵和基底材料以及制造工藝都一樣,圓環式結構比圓柱式和剪切梁式結構的靈敏度溫度誤差要小一些,大約小 6%左右。這說明稱重傳感器靈敏度溫度誤差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彈性元件材料的彈性模量E,其次是電阻應變計靈敏系數和制造工藝,在相當小的程度上與稱重傳感器彈性元件的結構有關。對同一種彈性元件結構而言,只要金屬材料、電阻應變計和制造工藝不變,靈敏度溫度誤差的分散度比較小,一般小于 10%,這主要是制造和補償工藝引起的。
只要彈性元件結構、尺寸、材料、電阻應變計、制造工藝*一樣,可以采用由抽樣方法經過試驗取得靈敏度溫度補償電阻佳值進行補償,而不必逐一反復測試調整。對于高準確度稱重傳感器和在工作溫度變化大 (例如-15℃~50℃)的環境下工作的稱重傳感器,為了得到較高的補償精度,使其在工作溫度范圍內具有較小的靈敏度溫度誤差,必須逐個進行測試調整。
傳感器實際上是一種將質量信號轉變為可測量的電信號輸出的裝置。用傳感器應先要考慮傳感器所處的實際工作環境,這點對正確選用稱重傳感器至關重要,它關系到傳感器能否正常工作以及它的安全和使用壽命,乃至整個衡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稱重傳感器主要技術指標的基本概念和評價方法上,新舊國標有質的差異。主要有S型、懸臂型、輪輻式、板環式、膜盒式、橋式、柱筒式等幾種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