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名家論談】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并再次強調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而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往往呈現倒U型關系,在經濟綠色發展的同時,環境質量也迎來了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環境拐點出現之日也是環保產業發展之時。中國環保將進入一個新時代,環保企業也面臨新的發展空間,并將成為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7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就“綠色發展與新時代環保產業”這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
高峰對話系列:綠色發展與新時代環保產業(圖片來源全聯環境商會微信)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
主持人:文一波 環境商會榮譽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
今年入冬以來,北京的天氣確實比以往年好了很多,空氣質量有很大的提升。河北的一些地區,用天然氣供暖取代農村地區的散煤取暖。但是這兩天看華北、華中告急,農村里的小煤爐拆了,天然氣卻因為氣源緊張、通氣基礎設施質量問題遲遲未來,很多老百姓家沒有暖氣。部分企業因為轉型、因為污染的原因被關停,又出現了很多下崗的職工。經濟的轉型和追求環境,形成一個比較突出的矛盾,在這個階段怎么解決這個矛盾?為環境付出代價是應該的,也是必然的嗎?請各位專家一起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駱建華 環境商會副會長兼環境政策專家
今年,十九大召開,明年政府換屆,意味著新一屆政府將產生。這一屆政府的成立,在環保舉措上推出了三個十條——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特別是首推的大氣十條,影響廣泛,今年進入收官之年,年底就要檢驗氣十條擬定的目標能否實現。
目前來看,氣十條目標實現是有可能的。就北京而言,今年年底目標是PM2.5達到60。1-11月份,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是58。后一個月只要堅持住,目標實現是有可能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推出了許多環保舉措,概括來說是三個“兩”:
個是兩散,一是治理散亂污企業,在京津冀地區,環保部抽調了5000多人執法隊伍,嚴密監控企業排污。二是治理散煤取暖,在“2+26”個城市,改造300萬戶家庭的煤采暖,改為以氣代煤、以電代煤。
第二是兩提。一是對惡劣天氣提前預警,過去是提前一天,現在提前三天預警、提前部署。二是提升級別,黃色預警提到橙色預警,提高一個等級,采取更嚴的控制措施,使霧霾的影響程度和PM2.5濃度有所減弱。
第三是兩限。在采暖期限產和限行。現在推行的大企業錯峰生產就是限產措施。
這些措施,加上這兩年的環保督察,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新氣象,也帶來了各種議論。主要集中在兩點:
種觀點是環保影響了經濟發展,表現在,一些地方的經濟增速下降,比如京津冀有些地區今年增速只有5%左右。大宗商品價格上揚,特別是煤、鋼、水泥、玻璃、天然氣價格全面上揚。鋼鐵近期達到了歷史高點,甚至超過5000元/噸,是2011年以來的高點。LNG(液化天然氣)這兩個月供應價從3000元/噸漲到7000元/噸。有人認為,價格上揚是因為環保限產導致的供給不足,或是因為以氣代煤導致的需求旺盛。
第二種觀點是,環保影響了民生。7-8月環保督察加嚴時,許多地方政府關閉了許多小企業,下崗職工人數上升。一些做饅頭、炸油條的小店,自然沒有環保措施,也被關停,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近期北方采暖期,因為氣代煤措施不到位,導致許多村莊、學校無暖可采,挨凍過冬,導致輿論紛紛。
我想,環保執法加嚴、環保措施加嚴,是必要的。是經濟轉型的需要,也是環境治理的需要。但是一旦環保與發展、與民生發生沖突時,我們究竟如何看待當前的環保措施呢?我想與臺上各位專家一起探討。
我還想強調的是,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歷來就是一對矛盾。從日本和歐洲以及中國這幾十年的經驗看,都是如此。但同時,環保執法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溫度。
劉勝軍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
,嚴格執法是新常態。人們習慣了過去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污染環境照樣賺錢,當嚴環保執法宣告這些統統不行的時候,人們自然感到難受。2014年,江蘇省處理的環境污染刑事案件比過去15年的總和還要多。這個例子說明,過去太不正常了,污染沒人管、沒人抓,現在開始嚴格執法,大家反而不適應了,企業覺得成本上升了,價格上漲了。由過去的沒人管,沒人抓,到現在的如此嚴格,確實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嚴格執法才是環保的新常態。
所以大家要做長期的準備。正是因為社會覺得難受了,經濟轉型才有可能,如果企業靠污染環境照樣能賺錢,我們的創新只能停留在口號層面。一些企業感到的不適應實際上是經濟創新和轉型的陣痛。
第二,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不能說與環保一點關系都沒有,但實際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環保。不能把所有的價格上漲都歸結或怪罪于環保。而是從2015年以來,在中央推動下,去產能方面,力度是大的。實際上反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力度。經濟下滑不是因為治理污染,從產業結構上看,我們正在由制造業大國向服務業大國轉變。服務業不可能向制造業那樣,利潤來得那么快,這是經濟客觀規律,要辯證地去看。通過改革,我們完全有可能做到讓治理污染不影響我們的經濟。
第三,我想強調的是,現在環保確實在執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理論上來講環保執法是對的,對整個社會是好的,但是我們治理污染絕不能讓所有的企業限產,而應該讓污染重的企業慢慢以市場壓力淘汰,要靠法律的手段還有市場的手段。我們在現實當中看到的過多是依賴行政化的手段,難免會給人“一刀切”的感覺。
有兩條建議:
,社會、企業和老百姓都要有環保轉型新常態的適應能力。嚴格執法是大勢所趨,是對過去那么多年粗放式發展所必須付的代價,現在是在補歷史的欠賬。國家和社會以及企業要算大賬,不要算小賬,一個企業虧錢了,但整個社會污染水平下降了。
第二,我們希望有關部門特別是地方政府在執法過程中,要多用市場化、法制化的方法,不要過多地依賴行政方法,要尊重企業的合法權益。不能因為一個企業是有污染的企業,就隨便的拿捏它,要從法律的角度去衡量企業。”劉勝軍建議,在進行污染治理時,要更多地采用法律和市場的方法。
所謂法律的方法,就是要先看企業是不是符合環保法律的要求,然后再去依法執法;所謂市場的方法,就是通過企業加大污染治理成本讓那些不愿意或者沒有財力進行污染治理的企業自動退出市場。
張俊杰 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環境會不會影響經濟的影響,影響GDP的發展,這個并沒有證據支持。我講兩點:,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很多是受損的影響,很少聽到受益的影響,但我想在座很多環保企業是受益的。第二,環保風暴也好,對環境進行規制也罷終給老百姓帶來的是福利,讓老百姓有了環境改善的獲得感。
講到實現“兩個十五年”的目標,我國GDP要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環境規制納入GDP會有一定的影響。中國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對經濟增長也要算一個賬,政策的成本是什么,政策的收益是什么。收益大于成本,對經濟增長才是有促進作用,才能實現“兩個十五年”的目標,所以談論環保與經濟的關系,是一個非常敏感、非常關鍵的問題,這就是涉及到環保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會是什么樣的。
趙笠鈞 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
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對環境的污染之上的。如果在環境高壓政策的驅動下,環境執法力度將進一步加大,這些存量的“散亂污”企業,必然會在政策的驅動下,或者搬離中國,或者失去生存空間。
政府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希望政府把這些問題想得更透徹一點。有句話講,今天的解決之道會帶來明天的問題,政府在實施一項環境政策時,要有前瞻性,對政策實施可能帶來的影響進行預判和評估,今天的政策實施會對明天產生哪些影響。環境政策要考慮對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不管我們口號喊得有多響,一個決定下去會牽涉到很多人的生計問題。我認為民眾可以階段性承擔、承受一定的責任,但是要讓我們對這些決定看到未來,是可以帶來更大的價值。
談到環保政策帶來的去產能,我個人看法是,過去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去產能,更多是把一些小企業關了,大企業的產量可能減下來了。但是我們去產能的追求,是希望通過去產能來提升質量、提升技術進步。現在關了很多小的鋼鐵廠,為大企業帶來市場空間,商品價格上漲,收益水平提高,這是政策驅動、政策福利帶來的收益。我認為個別企業并沒有通過去產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在這個紅利下,又會有很多更低端產能釋放出來,這樣又會引發新的問題。
所以我說這兩點觀點,今天做的任何一個決定,有關民生的問題,在政策制定的時候,把問題盡量想得透徹一點,往前想三步、五步,用更長遠的目光把這些問題想得更仔細一些。在變革的年代,為環境的改善作出努力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但是環保措施的制定應更細致,更可持續化。
傅濤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環保跟社會已經密不可分的。每一次變革一定有人受損,變革方向是不是體現黨的初心,是不是為人民群眾謀幸福,如果大的方向是對的,這個變革就會成為黨很重要的方面。在黨中央領導下,把環境保護、生態文明、生態建設當作根本的民生,當作人民群眾大的利益群體,所以敢于犧牲一部分被關掉的公司、局部的利益,這是大的政策選擇。所以我說這種政策性的方向,不可能被小部分的利益受損而受影響。所以政府是有科學的尺度問題,不是說簡單粗放,在環境利益更寬的原則上、更強的歷史上來看待這件事情,環保部門越嚴格,環保企業越受益,環保越受益,未來的受益實際是一個局部和主體的關系,在這個主體下,完全有足夠的眼光、戰略、魄力整個統籌考慮歷史和未來。
張超 錦江環境總經理
我有幾點感觸,其實前面的專家學者都提到了,現在環保風暴下付出的成本,從長遠意義上來講,是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符合多數人的利益,但是既然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它會帶來鎮痛,但是大家也提出希望在操作上更加人性化,能夠落得更加平穩。
早形成環保產業的開端,源于1972年提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經濟增長是有期限的。由美國人蕾切爾·卡森所著的《寂靜的春天》,出版至今已經55年,當時出版后在美國引起巨大震動,很多人想怎么對付它,怎么詆毀它,讓這本書成為禁書。《寂靜的春天》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美國社會和廣大民眾。
但事實證明,正是因為經歷了這個階段,美國整個環保局面才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改善。雖然現在整個環保產業在GDP不到2%,很多人認為2%是重要的拐點,是整個環保產業和社會環境得到改善的重要指標,我們越來越接近這個目標。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我們面臨這樣的鎮痛是在所難免的,同時我們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從企業的角度來講,既然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是一個確定性的事件,這是不可避免的。怎么能讓環境保護做到均衡的發展,我們都要關注這個情況。對于企業來講,用互聯網的話來講,所有的社會痛點都是我們的機會,可能帶給企業很大的機會,催生技術的進步去解決困難的問題,也催生更多的商業模式的出現。那么我們能不能用更優、更省錢的方式來解決環保問題,在面對環保督察的時候,除了技術、商業模式,還有自身的管理,有沒有可能借助這樣的力量,來細化內部管理能力的提升,通過措施的提升,來提升我們自身的能力,能夠切合這個社會的需要,能夠讓整個過程用市場的力量、企業的力量能夠更加人性化,實現一些商業利益,這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原標題:高峰對話系列|綠色發展與新時代環保產業